在初中的学习中,数学中关于几何的知识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教案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下面是学大的专家为大家总结的初二数学课本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初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之后安排的一堂新课。本节课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并通过“问题创新教学”层层设置问题 情景,提高学生对已有图形的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层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目标设计
1、会从作图实践和理论推证中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会利用判定定理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问题,会综合应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优化、简化解题过程;
3、通过作图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有两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并用尺子测量这两个内角所对的边的长是否相等,从而达到发现问题的目的。
2、 由学生口答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逆命题,事实上也就是对作图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从而引入了新课。
3、 引导学生对逆命题进行证明得到本节课的重要定理“等角对等边”。
4、 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题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该定理的应用范围。
5、 探讨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添加什么条件后就可以利用“等角对等边”的关系判定一个(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四、学生分析
几何的学习中,“性质与判定”经常都是相伴而生的。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后学生必然有一种对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的强烈探求心理,通过作图实践顺利为本节课发展教学任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作图实践中所发现的问题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等角对等边”的可能性,再一次激发了学生探讨是否对所有的三角形都有这样的结论。
五、学习评价
第一阶段:学生动手作图,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对发现的问题归纳、证明;
第三阶段:将定理应用,并进一步探讨从而得到推论;
第四阶段;应用性质与判定优化、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流程
[形成]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归纳,导入新课。
1、画一个两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
2、口答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事实上是归纳作图中发现的问题)
3、证明该逆命题,得到定理。
[发展]创设探索情景,培养学生探讨问题能力
4、等角对等边的应用范围
5、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添加什么条件后就可以利用“等角对等边”的关系判定一个(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变化]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对定理和性质的综合应用
6、过例题和补充例题加强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与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提高]养成“学习----总结----学习----提高”的良好学风
7、课堂小结
通过问题提问的设置,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定理和推论,,并强调定理的应用范围,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促成能力的形成。
8、课外作业
基础题与加强题相结合,既抓基础,也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
同学们了解了初二数学课本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该重视这些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帮助我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